查看原文
其他

民营银行之王!

延娇阳 金融监管研究院 2023-06-09

原创声明|本文作者为金融监管研究院  研究员 延娇阳谢绝其他媒体、公众号、网站转载,欢迎个人微信转发。

本文纲要

一、背景介绍

二、资产端分析

三、负债分析

四、营收分析

五、监管指标

六、融资渠道

七、代销产品


一、背景介绍

微众银行是国内首家互联网性质的民营银行,于2014年12月获批开业。其服务客群为小微企业和普罗大众等长尾用户,意在为传统和正规金融体系之外的广大中低收入阶层、微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作为国内首家开业的民营银行发放了首笔贷款业务,同时这也是首笔纯信用、无抵押、通过人脸识别、大数据信用分析发放的互联网银行贷款。

民营银行中微众银行和网商银行稳居第一梯队,与其他民营银行最核心的区别在于背靠互联网巨头,大股东阿里系和腾讯系自带天量优质资源。获客渠道也不同于普通民营银行,通过大数据分析挖掘平台客户,拓展客户广度,将金融服务触及传统银行未发掘的客户,通过大数据风控筛选优质客户群体,这是微众银行和网商银行在民营银行中一骑绝尘的主要原因。

虽同为互联网银行,但这两家银行有一个最核心的区别就是主要客群不同,微众银行企业客户和个人客户两手抓,企业客户规模逐年提升,而网商银行主攻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三农客户为辅。存在如此差异的主要原因是蚂蚁金服旗下不仅有网商银行还有蚂蚁消费金融(前身蚂蚁的两家小贷公司),二者一定程度上都依托阿里的资源获取客户资源,有比较清晰的界限划分,消费金融公司做个人消费贷款,网商银行做小微企业和三农贷款。分

二、资产端分析

截至2022年末。微众银行资产总额4738.62亿元,同比增长8%。其中,发放贷款和垫款净额比上年末增加694.08亿元,增长27.34%;金融投资比上年末减少265.33亿元,下降91.18%;现金及存放中央银行款项比上年末减少169.41亿元,下降16.41%。

微众银行资产端主要由发放贷款及垫款净额、现金及存放央行款项、存放同业三部分组成。此前金融投资业务占比也比较高,自2018年开始基本呈现逐年下降趋势,2022年由于受到债券市场剧烈波动影响,金融投资规模缩减超265亿元。

从结构上看,贷款及垫款业务仍是资产端主要配置方向,占总资产比重超68%,较上年末增加10.36个百分点。贷款产品划分以个人贷款为主,核心产品类型聚焦消费贷款,2021年推出“微户贷”助力客户的生产经营活动。现金及存放央行款项自2021年大幅增长后有序回落,较上年末下降16.41%,但规模仍比较充足,资金使用空间较大。


(一)贷款业务

微众银行发放贷款及垫款业务已连续多年稳定增长,2022年也无例外,规模较上年末提升27.34%。在2022年疫情反复、经济下行的背景下,仍能保持规模增长,主要源于其致力于发挥信贷投放模式的灵活性优势,在监管政策引导下扩大小微企业贷款的覆盖范围和信贷资源配置力度。

微众银行个人金融和企业金融两大版块为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普罗大众提供优质金融服务。从信贷结构来看,个人贷款业务规模较大,占比超58%。对比近三年两类贷款占比情况可以发现,微众银行对公贷款投放规模强势增长,信贷资源向企业客户倾斜。主要源于微众银行信贷结构调整以及监管引导银行业加大对小微企业尤其是普惠型小微企业信贷供给,全年普惠小微贷款发放金额突破4600亿元,年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占比超过40%。

单位:亿元

1.企业金融

截至2022年末企业贷款余额为1420.56亿元,同比增长45.1%,占发放贷款及垫款净额比重约44%,资产端信贷结构优化明显,信贷资源向普惠小微、民生类、绿色信贷相关领域倾斜。

微众银行于2017年11月推出线上、无抵押的企业流动资金贷款“微业贷”,主要服务于B端中小微企业客户,意在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的资金难题,采用纯线上信用贷款及法人连带责任担保,信用贷款余额占比达98%,缓解小微企业缺乏抵质押物融资难的问题。

在场景覆盖方面,基于微业贷的业务模式,针对供应链上下游的小微企业,微众银行综合运用金融科技、数字化风控工具与供销大数据分析,打造出以供应商或经销商本身数字化信用评价为主的供应链金融产品;针对科技创新及战略新兴产业,微众银行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专门定制了科技贷款产品。

“微业贷”推出拓展了小微企业信贷服务的广度和深度,目前“微业贷”已覆盖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零售业、制造业、建筑业发放贷款占比超70%,企业征信白户占比超50%,支持小微企业平等、及时获取金融服务。

2.个人金融

微众银行的个人金融业务是指向C端客户发放的贷款以及财富管理服务,具体包括“微粒贷”、“微户贷”、“微车贷”以及2022年新推出的财富管理服务“微众银行财富+”。

1)微粒贷

“微粒贷”主要是通过QQ或微信等社交软件提供一次授信、循环使用的线上小额信用贷款服务,属于个人消费贷款,通常采用微信白名单、以官方邀请方式开通服务。依托于腾讯旗下社交软件具有天然的C端客户流量获取入口,相较于B端客户而言,无论是获客资源还是风控数据均更具优势。

2)联合贷模式

在实际业务中,微粒贷主要采用联合贷款模式,这与民营银行“一行一店”、自有资本不足、融资渠道有限有直接关系。此前微众银行曾在年报中公布,已与超过50家银行达成“联合放贷合作协议”,其中包括政策性银行、国有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外资行等,大部分主要还是城商行。比如,2015年9月,微粒贷首次入驻微信并放开申请,合作的资金方就是上海银行。

“联合贷款”是指商业银行与其他具有贷款资质的机构共同发放贷款,贷款人与其合作机构基于共同放款条件和统一借款合同,按照约定比例出资,向符合条件的借款人发放互联网贷款。注意要区分于“助贷”业务,核心区别是联合贷双方都具有放贷资质且需要共同出资。

在联合贷款的传统业务模式中,微众银行为传统银行提供风控及引流服务,并承担少部分资金,主要资金仍然来自于从传统银行。这种模式既解决了民营银行“一行一店”获客渠道不足,揽储压力大的痛点,又为传统银行资产端配置提供了新思路。但同时,由于业务初期对互联网贷款业务并无限制,导致合作机构往往会自行商定出资比例,部分银行资金为将资金配置出去选择与互联网平台合作,但收益风险分摊不均,导致部分机构仅用极小部分资金撬动巨大收益。

3)互联网贷款新规

为防范互联网贷款业务风险,2021年2月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的通知》,对出资比例、集中度管理、总量限额管理、跨地域经营进行严格限制。而后采用联合贷模式展业的互联网科技型企业、受制于区域等因素限制的民营银行都成为重点受监管对象。

单笔合作要求合作方出资比例限制不得低于30%,此条规定剑指部分合作平台杠杆率过高,仅通过数据、流量及风控手段,凭借少量出资赚取与之风险不相匹配的收益水平。若新规出台前在联合贷模式只是在形式上比例极低出资,其整体信贷规模可能大幅缩降。

集中度指标主要针对传统银行而言,与银行大额风险暴露逻辑基本一致,虽然银行与联合贷合作机构不是授信关系,但也要参考风险集中度要求,与单一合作方发放的本行贷款不超过一级资本净额的25%。这一指标对联合贷比例较高的城商行影响较大,与微众银行签订联合贷款协议的银行中城商行占比较高。

限额指标要求银行加总的联合贷余额不能超过本行全部贷款的50%,这一指标压力较小,因为分母是全部贷款余额,一般要比一级资本大5-8倍。

但从微众银行公布的年报来看,发放贷款规模仍呈现稳步增长态势,受互联网贷款新规影响很小,这也侧面反映出新规出台前,“微粒贷”联合贷款的模式合规风险较小。

4)“断直连”

2021年7月,央行征信管理局向13家被约谈的平台下发“断直连”通知,要求平台机构在与金融机构开展引流、助贷、联合贷业务合作中,不得将个人主动提交的信息、平台内产生的信息或从外部获取的信息以申请信息、身份信息、基础信息、个人画像评分信息等名义直接向金融机构提供。这一规定直接在互联网平台与银行合作之间加了一道征信防线。

腾讯和微众银行之间的关系更偏向引流,而非助贷,本身腾讯可以获取到的个人金融信息就相对比较匮乏,基本只做流量导入,所以不利影响相对有限。

5)联合贷款规模测算

要确定微众银行联合贷款大致规模首先要对联合贷款盈利模式有清晰认知,互联网贷款新规落地后,微众银行联合贷款出资比例必须大于30%,同时承担这部分资金份额的风险。贷前微众银行提供流量导入和客户画像给合作银行,主要盈利包括出资部分的利息收入和联合贷款手续费收入两部分。

结合微众银行手续费及佣金收入来看,2022年贷款平台费收入137.39亿元,基本为发放联合贷款的手续费收入。联合贷款手续费一般在2%-3%,取中位数2.5%来计算,实际联合贷款规模约为5500亿元,实际出资规模约1650亿元。如果不做联合贷款全部由微众银行出资,主要做小微企业和个人贷款,风险权重75%,大约要消耗资本450亿。


(二)金融投资

2022年末,微众银行的金融投资余额为25.68亿元,比上年末减少265.33亿元,同比下降91.18%。交易性金融资产、其他债权投资从2020年开始下降趋势明显,2022年末二者余额均为0,债权投资较上年同比也下降87.72%,金融投资整体规模收缩明显。

单位:亿元

微众银行交易性金融资产规模占金融投资比重一直保持较低水平,2018年以后规模逐年压降,2021年末规模期末余额为0,2022年末仍保持0规模。结合微众银行资产配置情况来看,现金及存放央行款项较多,资金使用空间相对较大,未来可以将部分资金配置到短期金融交易中,优化资产端配置提高整体收入水平。

微众银行以政府债券及银行信用类资产等低风险债券投资为主。债权投资较上年度大幅减少主要是持有的债券投资减少主要是受债券市场波动影响减持明显。


三、负债分析

微众银行负债总额已实现连续多年稳定增长,且结构优化明显。近几年整体以吸收存款为主,2022年吸收存款占比超81%,截至2022年末,微众银行负债总额为4374.48亿元,同比增长6.43%,增速有所放缓。其中吸收存款3569.11亿元,同比增长17.84%,同业负债规模为342亿,同比下降34.68%。


(一)存款业务

2018年至2022年,微众银行吸收存款规模连续增长,2022年存款规模提升主要源于个人活期存款增加,个人存款同比增长19.3%。公司存款2021年显著发力之后2022年又出现回落,较上年末下降22.06%,保证金存款规模较小,2022年也呈下降趋势。

从微众银行吸收存款的结构来看,个人存款占绝对规模优势,在19家民营银行中,微众银行个人存款占比也排在首位,近三年平均占比约97%,截至2022年末,个人存款余额是企业存款余额的63倍有余。

微众银行个人存款的规模优势离不开为揽储进行的存款产品创新——智能存款+,虽然目前已下架处理,但存量规模仍是个人存款的重要部分,另一方面人民银行要求支付机构的客户备付金集中交存也直接影响到民营银行的存款业务。

1.智能存款

智能存款是银行为揽储进行的创新,具有分档计息、高息保本、可提前支取的特点,既满足了储户日常资金需求,又可以获得高于一般活期存款的利息,似乎与部分银行针对对公客户的协议存款有些类似,但更为灵活智能。一经推出就受到储户的广泛关注,揽储规模大幅提升。

推出智能存款的银行往往是中小银行,尤其是民营银行,在拓客存在极大局限的情况下,智能存款便成为其揽储利器。智能存款分档计息,整体利率水平远远高于一般活期存款,存在“高息揽储”的嫌疑,如此高息还能保证净息差水平,主要是因为互联网银行产品多为个人小额信贷,贷款利率水平相对较高,基本可以覆盖高息压力。下表展示微众银行2018年推出的“智能银行+”产品主要特征。

智能存款产品由于其利率优势发展一经推出就极速扩张,随之而来的是利率虚高、无序竞争的问题。随后监管出手限制银行智能存款规模和利率,智能存款往日风光不再,多家银行相继下降智能存款产品,微众银行的智能存款产品也在推出后4个月下架,但存量智能贷款规模不受影响。

2.备付金

备付金是指非银行支付机构为办理客户委托的支付业务而实际收到的预收待付货币资金。两个核心要点为“实际收到”、“预收代付”的货币资金,同时属于以上两个特征才是客户备付金,比如支付宝、微信、QQ钱包余额,银行卡收单机构持有的代收款项等均属于备付金,而余额宝、零钱通这类有收益的产品属于货币基金,不属于客户备付金。

2018年6月,人民银行办公厅发布《关于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全部集中交存有关事宜的通知》要求支付机构的客户备付金阶段实现账户备付金从50%到100%集中交存工作,同时“断直连”、接入银联或网联等清算机构。而这也导致了大型支付机构的备付金全额进入人行统一监管的时代,18年底,腾讯理财通有大量存款转移到微众银行。

2021年1月,人民银行再次发布《非银行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存管办法》,进一步明确备付金全额集中交存至人民银行或符合规定的商业银行。

截至2023年2月末,备付金规模已达到2.3万亿。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官网



(二)同业负债

民营银行受到“一行一店”监管要求限制,缺乏网点,获客及揽储压力远大于传统银行,所以在民营银行发展初期,主要依赖同业负债,吸收存款比重相对较低。2016年微众银行同业负债占比接近80%,从下图可以看出,近五年同业负债占比逐渐下降,2022年末同业负债占比为7.8%,与其他民营银行尤其是近几年成立的民营银行相比,同业负债占比较低。

1.127号文

同业融入占比=同业融入资金余额/负债总额≤1/3

这一指标出自127号文,其中分子同业融入资金余额取自G24最大百家金融机构同业融入情况表中的全部同业合计,主要是同业拆放、同业存放、卖出回购和委托同业代付等科目合计,127号文又规定了可以扣除结算性同业存款,分母负债总额取自G24负债合计。此处的同业融入资金余额不包括金融机构发行的同业存单。

2.MPA宏观审慎评估体系

同业负债占总负债的比重,满分为25分,对不同金融机构有不同的指标要求。

与127号文不同的,MPA将同业存单纳入了同业负债口径中。这一变化对中小型金融机构的影响较大,尤其是一些城商行、农商行、民营银行可能面临较大的调整压力,主要原因是中小型金融机构更依赖于发行同业存单融资。但目前来看微众银行同业负债占比较低,即使加上同业存单发行规模,离MPA指标要求仍有很大空间。


四、营收分析


(一)盈利概况

2022年,微众银行的营业收入为353.64亿元,同比增长31.03%。其中利息净收入为249.7亿元,占比70.61%,同比增长38.86%;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92.84亿元,占比26.25%,同比增加6.62%。2022年全年实现净利润89.37亿元,同比增长近30%。

营收净利实现双增,增速较上年度有所放缓。微众银行盈利能力的增长一方面得益于存贷规模增长,紧跟监管导向,信贷资金向小微企业倾斜,小微企业贷款利息收入贡献占比不断提高。另一方面,贷款平台费收入、代销收入快速增长促使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提升。


(二)盈利能力指标

2022年微众银行总资产收益率为1.96%,净资产收益率为28.87%,ROE较上年末出现小幅下滑。通过微众银行与网商银行盈利能力指标对比可以发现,微众银行ROA、ROE水平均处于领先地位。在当前银行业整体净息差承压的背景下仍能保持盈利能力指标相对稳定也表明其经营管理、成本管控的综合水平较高。

网商银行总资产收益率比较低的原因是主要做小微企业客户,各地非常重视小微企业规模和利率水平,提出“两增、两控”要求,普惠小微型企业贷款增速、户数“两增”,控制小微企业贷款资产质量水平和贷款综合成本,导致小微企业利率受限,盈利能力受到较大影响。2023年4月27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2023年加力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质量的通知》才正式取消了“两增”的量化指标限制。


五、监管指标


(一)资本指标
1.资本充足率和杠杆率

2023年2月18日,银保监会发布《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将商业银行划分为不同的档位,适用不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下表的表内外资产余额为并表口径调整后表内外资产余额,一般略大于银行年报公布的资产总额,2022年微众银行公布的调整后表内外资产总额为4983.79亿元,2022年是划分到二档银行,按照目前微众银行的经营状况,待新规落地后必然是划分到一档银行。

年报显示2022年微众银行资本净额为396.05亿元,主要贷款类型的风险权重为75%,按照11%的资本充足率计算,大约可以撬动4800亿贷款。

一二档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要求为8%,储备资本要求2.5%,系统重要性银行还有附加资本要求1%。无论是从巴塞尔协议的规定或是从我国监管考量角度而言,资本充足率都是反映银行抵御风险能力的重要指标。

2022年微众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为11.55%,资本充足率为12.58%,均较上年末有所提升。与传统银行相比,民营银行资本补充途径受限较大,很难通过发行二级资本债、永续债的方式补充资本,大部分只能通过增资扩股、留存利润的方式提高资本充足率水平,故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与一级资本才充足率完全重叠。

目前民营银行中只有网商银行发行了40亿永续债用于其他一级资本。目前民营银行的融资渠道还未打通,碍于中小银行发债压力大,且民营银行成立较晚,发债难度进一步增加,民营银行还没有开始发行二级资本债,一级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水平比较接近。

2022年全国商业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0.74%、12.25%、15%,微众银行的一级资本充足率及资本充足率较整体水平仍有一定差距。未来仍需不断增强资本内生积累能力,持续优化资本结构,积极探索多层次多渠道资本补充途径。

近几年微众银行杠杆率指标稳定提升,尤其是2022年内,较上年提升1.42%,这意味着其杠杆倍数逐渐降低,与之相对应的风险水平也在下降。杠杆率与资本充足率的稳步提升需提升资本规模或减少资产规模,从其年报可以看出,指标改善主要是资本增加,基本没有对其盈利能力产生影响。

2.资本新规冲击

资本新规将个人循环额度计量范围从未使用的信用卡授信额度扩展为未使用的个人循环授信额度,很可能整体提升对个人循环授信额度业务的资本要求,尤其是对消费贷款占比较高的银行是一大痛点。

个人循环贷款授信额度基本都在100万以内,属于符合标准的未使用额度,表外转换系数为20%,转换成表内后再乘以75%,实际资本占用为15%。微众银行公布的个人消费贷款余额为1752.81亿元(考虑到还有很多联合贷款和流转,实际贷款发生额远高于1750亿),假设个人循环授信的实际提款比例为20%,那授信余额约为8700亿元,未使用的个人循环贷款授信额度约7000亿,预计要增加风险资本1100亿元,资本消耗资本120亿。新规落地后,未使用的个人循环贷款授信额度大幅提升,对微众银行而言有一定压力,当然估计互联网银行未来会加强对个人总额度、循环授信额度的管控;通过降低总授信额度,但是对于真正有消费和借款意愿的客户可以申请提升授信额度。


(二)不良贷款率

2022年末,微众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1.47%,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较上年末上升27BP,增长较快。

结合微众银行发展时间线来看,18年才开始大规模扩展,不良贷款暴露周期一般要经历4-5年,预计2023年不良率还会小幅上升,仍会稳定保持在2%以内,资产质量相对处于稳定水平。

首家民营银行—微众银行成立于2014年,2015年-2020年其他18家民营银行陆续成立,过去几年中民营银行不良率普遍偏低一方面是成立时间较短,不良贷款还未完全暴露,另一方面是民营银行依托其科技优势,通过大数据对借款方进行分析,风控能力相对较强,故整体不良率低于商业银行平均水平。近几年民营银行触达表现期的信用贷款风险开始暴露,信贷资源向普惠小微不断倾斜,且网贷客群的逐步下探、用户资质不断下沉,整体不良率呈明显上升趋势。

1、科技优势——民营银行整体不良偏低

从历年民营银行公布的年报来看,相较于传统银行而言,民营银行的不良率处于行业较低水平。由于大部分民营银行还未公布2022年年报情况,只能先看2021年数据,2021年民营银行的平均不良率大概在1.26%,而银行业整体不良率1.73%。

为何互联网银行小额信贷业务居多还依旧能保持较低不良率水平?以微众银行为例,主要得益于大数据风控筛选优质客户,借助腾讯建立白名单数据库,利用多维度信息确认客户身份,降低产品风险。

2、客户下沉——风险抬升明显

微众银行的主要客群是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以及普罗大众,以普惠金融作为主要定位。从微众银行公布的2022年年报数据也可以看出,依托“非接触式”金融服务优势,客群资质不断下沉。面向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主的“微户贷”,约27%的客户为无人行经营性贷款记录的“首贷小微客户”,约37%的客户为无人行经营性信用贷款记录的“信用首贷小微客户”;借助数字化和金融科技优势,延伸信贷产品服务半径,覆盖范围深入触及县域地区客户,截至2022年末,县域地区客户占比超40%。微众银行下沉市场带来了明显的资产规模优势的同时资产质量也出现恶化,加之2022年疫情超预期爆发,宏观经济承压,对其服务客群造成严重冲击,导致不良率抬升明显。


(三)拨备覆盖率

拨备覆盖率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基本指标:贷款损失准备和不良贷款余额,与贷款损失准备成正比,与不良贷款余额成反比。2022年微众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49.7亿元,同比增长56.9%,这也是其拨备覆盖率小幅下降的主要原因。

2020年银保监会发布的《关于阶段性调整中小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监管要求的通知》,发布通知日起到2020年12月31日,中小银行(含民营银行)阶段性下调拨备覆盖率,调整后为100%-130%。政策到期后,目前拨备覆盖率仍为120%-150%。

微众银行近五年的拨备覆盖率水平稳定保持在400%以上,虽然2022年末小幅下降,但仍远超监管规定。财政部2019年发布的《金融企业财务规则(征求意见稿)》提到以银行业金融机构为例,监管部门要求的拨备覆盖率基本标准为150%,对于超过监管要求2倍以上,应视为存在隐藏利润的倾向,要对超额计提部分还原成未分配利润进行分配。结合不良率来看,拨备覆盖率持续保持较高水平可能是为潜在的不良暴露做准备。


六、融资渠道

民营银行普遍面临补充资本困境,缺乏补充资本工具。对于民营银行而言,由于成立年限较短,大多难以满足最近三年连续盈利的发债基本条件以及多项监管指标要求,目前尚未有民营银行发行二级资本债,而永续债仅试点网商银行一家;如发行ABS,除了较高的发行门槛、复杂的审核流程之外,还需要获得监管审批核准的展业资质。

因此,在实操中民营银行主要通过同业存单、信贷资产流转业务获得融资来源。


(一)同业存单

2016年10月,微众银行在银行间市场发行首单同业存单产品。截至2023年5月9日,微众银行累计发行同业存单140单,实际发行规模合计694.1亿元;存续产品8单,存续规模63.7亿元。其中,期限以3个月及6个月为主,各占比37.5%,1年期占比25%。2022年以来,发行收益率介于1.5%-2.65%。

数据来源:中国货币网

微众银行同业存单备案额度整体呈快速上升趋势,2020年和2021年虽有同业存单发行计划,备案额度分别为600亿和700亿,但并未实际发行。2022年及2023年发行额度分别为800亿和900亿,但是实际发行规模与备案额度存在较大差距,主要原因是近几年互联网存款、结构性存款、智能存款等强监管态势加大了民营银行的揽储压力,保持较高的发行额度为后续发行存单融资留出较大空间。

数据来源:中国货币网


(二)信贷资产流转

基于银登中心官网信息统计,微众银行主要通过信托受益权转让和债权转让两种方式在银登中心完成资产流转操作,并以信托受益权转让模式为主。原因在于信托受益权转让的交易结构更类似交易所ABS的发行结构(设有优先/劣后的结构化分层,由出让方将拟转让的信贷资产委托给信托机构,由信托机构设立自益型财产权信托,并由出让方享有信托受益权)。

但从实操角度而言,同样为融资渠道,银登中心具有时效性更强、流程周期短、操作更便捷等好处,更加适用于短期资金快速周转,因此更加受到民营银行的欢迎。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2020年7月,人民银行等四部委联合下发的《标准化债权类资产认定规则》,银登中心的信贷资产流转和收益权转让相关产品均属于非标准化债权资产,因此从投资人角度而言,原非标转标的优势已不在,或对融资来源及定价有一定影响。


(三)ABS发行

截至目前,参与企业ABS的民营银行主要包括微众银行、网商银行、金城银行、中关村银行,其中中关村银行和金城银行发行数量和规模都相对较小。2019年监管下发的试点民营银行业务常态化和开展新业务的“58号文”鼓励民营银行开展ABS试点,对于拓宽民营银行融资渠道以及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操中,民营银行直接参与ABS发行有如下几方面问题:一是发行资质审核门槛较高。在银行间市场开展信贷ABS业务,银行业金融机构需向银保监会申请取得开展业务资质(遵循银监会令2005年第3号和1092号文),审批资格相对严格;二是虽然头部民营银行(如微众银行、网商银行)通过嵌套信托结构在交易所市场以信托受益权作为底层资产可以实现产品发行,但多层嵌套也会增加真正融资方的资金成本;三是流程周期较长。ABS产品发行过程长达3-6个月,尽管互联网银行获取资产能力较强,但资产和负债严重不匹配,导致对资金获取的时效性有一定需求。

通过CNABS官网查询,微众银行作为资产服务机构共发行81单ABS产品,其中2022年发行30个,同比小幅下降,累计发行总额为1283亿元。产品类型包括个人消费金融和小微贷款两类,小微贷款占比50.66%,个人消费金融占比43.1%,其余部分为未分类产品。

需要注意,2023年微众银行、网商银行还未新增发ABS产品,目前只有金城银行发行了两单小微贷款ABS,主要原因是ABS不同于同业存单,存续期限较长,上年度发行的ABS仍在存续期,本年资产外转的压力相对较小。

数据来源:CNABS官网

作为资产服务机构,微众银行是基础资产的管理者,主要负责基础资产现金流回收、风控、催收和管理等。基础资产主要由信托公司发放信托贷款、由微众银行面向微粒贷/微业贷等贷款产品的借款人放贷形成底层资产,并通过SPV转让、面向合格投资者募集资金的方式间接实现融资出表。

销产品

七、代销产品

基于不同类别的合作机构,微众银行以代销“基金产品为主,辅以固收理财产品及保险产品”,分别为银行理财子公司的“固收+”产品、基金公司的基金产品、信托和证券公司的高端私募产品以及保险公司的保险产品。

微众银行2022年代理业务收入首次突破100亿,较上年末增长6.42%,财富管理业务逐渐成为微众银行新的增长点。2022年末管理资产余额达到1875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4%。


(一)代销理财

民营银行无理财产品发行资质,本身业务相对较为单一,以基本存贷业务为主。受到监管政策限制,民营银行“一行一店”异地展业受限、智能存款叫停,民营银行获客能力大幅下降,需要通过其他渠道补充欠缺产品。

对于理财子公司而言,拓展销售渠道是提高盈利能力的必经之路;对于民营银行而言,代销理财产品是获得中间收入,吸引客户的重要途径,民营银行代销理财产品可以有效实现双赢。

2021年5月,银保监会下发《理财公司理财产品销售管理暂行办法》,明确理财产品的销售机构主要面向银行理财子公司和吸收公众存款的银行业金融机构,非金融机构和个人不得代销银行理财子产品。

截至目前,微众银行已与21家银行理财子公司开展理财代销合作业务,较2022年增加8家。

数据来源:微众银行APP

民营银行积极参与代销银行理财子公司产品更多源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认可度,相比民营银行,背靠母公司资源支持的银行理财子公司形成一定的品牌优势,专业产品的发行能力更容易获得客户的认可;二是引流,理财子产品具有投资门槛低、期限多样、收益率高于同期理财的特点,丰富产品线的同时,更容易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吸引更多的客户;三是复投,存量产品到期后,如果没有续投产品将会出现一定的客户流失,因此需要不断上新产品,满足老客户复投的需求。


(二)基金产品

从产品种类及数量上来看,基金代销已成为微众银行的主要合作方式。该业务始于2015年,截至2022年末,“微众银行财富+”累计与57家基金公司开展合作,代销产品多元化,覆盖货币型基金、债券型基金、混合型基金、股票型基金、指数基金、QDII基金等。微众银行APP通过收集投资者关注度,以排序功能方式推选出最受欢迎的基金经理和基金标的。

从微众银行APP可以看到,部分基金产品已经免收申购费,在互联网三方销售平台的冲击下,传统银行也开始对自己的基金代销业务做出了调整,如招商银行、平安银行均采取降费手段,与主流互联网平台如支付宝、天天基金等费率更接近,借以提升银行在基金代销市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然而,零费率未必是吸引个人投资者的最重要原因,零售金融综合能力是关键,银行要面临的是如何才能瓜分财富管理业务的巨大蛋糕。


(三)保险产品

2020年12月,银保监会发布了《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办法》,明确互联网保险业务应由保险机构开展。银行类保险兼业代理机构经营互联网保险业务需满足以下要求:电子银行业务平台销售(包括网银、手机银行及自助终端等)、经营区域限定(线上展业不受限)、不得将互联网保险业务委托其他机构或个人。

微众银行于2020年创设微众小康健康金融品牌,具有银行保险双持牌,作为微众银行旗下保险代销平台,依托微众银行的开发、设计及运营,用户可以通过微众银行APP及微众小康小程序进行登录,满足保险机构通过微众小康平台为客户提供保险、健康管理等服务的需要,意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健康保障。截至2022年末,与微众银行合作的保险公司共有9家。

线上银保代销业务既满足了保险经营客户的需要,同时也丰富了银行线上生态圈及多元化业务的需求,形成“存、花、贷、保”于一体的银行金融体系。相比于传统线下代销模式,线上代销成本低,客户触达面广,更容易实现流量的增长,从而实现银行、保险及客户多方共赢的局面。未来更多是需要关注,微众银行对引入合作机构的资质、产品精细化、客群精准定位等要求。


(四)高端财富

微众银行和信托、证券公司合作的高端财富产品,更偏向私募性质,起投金额在30万元及以上,风险类型中等偏上。据不完全统计,现已合作机构共8家,当前光大兴陇信托、中海信托、平安信托、建信信托的固收类产品均有在售,主要通过大类资产配置策略,投向固定收益金融产品,底层资产以债券为主。

高端财富产品稀缺或与打破刚兑、市场频繁暴雷有关,由于私募底层标的信息不透明,资产端多投向非标债权,资金端对接的是C端合格投资者,因此一旦产品不能兑付,将会引发较大的市场情绪及品牌负面消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